处暑养生|天人相应,顺应秋意,中医教你“收”出健康
2025-08-21 15:19:22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桂阳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陈勇1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762

今日处暑,暑气至此而止。处,止也;暑,热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“斗指戊处为处暑,暑将退,伏而潜处,故名也。”此时盛夏余温未散,凉风已悄然至,昼夜温差渐大,秋燥渐起,正是“夏秋交替,阴阳转换”的关键时节。中医讲究“天人相应”,顺应节气养生,方能调和脏腑,安度金秋。古人云:“处暑三候:鹰乃祭鸟,天地始肃,禾乃登。”鹰祭鸟以顺应肃杀之气,人亦需收敛神气,以避秋燥之伤。

处暑养生,中医五大法则。

一、起居养生:早睡早起,顺应阴阳

处暑后,阳气收敛,阴气渐生,起居需“早卧早起”。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,早睡可养阴精,早起则助肺气舒展。午后小憩半小时,缓解“秋乏”。早晚温差大,注意“春捂秋冻”适度,适时添衣,护住腹部、颈部,避免寒邪侵袭脾胃与肺。

特别提醒:

● 体质虚寒者:可穿薄外套或肚兜护脐,避免贪凉;

●上班族: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℃,避免直吹冷风,下班后可泡热水脚驱寒。

二、饮食养生:增酸减辛,滋阴润燥

秋燥易伤肺阴,饮食宜“增酸以收敛肺气,减辛以防发散”。酸味食物如山楂、葡萄、苹果、柠檬,可生津止渴;辛味食物如辣椒、葱姜蒜,宜少食。推荐滋阴润燥食材:

● 百合(润肺止咳,清心安神):推荐百合银耳羹(百合+银耳+冰糖);

● 银耳(养阴生津,润肤美容):搭配莲子、枸杞炖煮;

● 鸭肉(滋阴补虚,利水消肿):可炖冬瓜汤或山药鸭汤;

● 秋梨(清热润燥,止咳化痰):切片煮水加蜂蜜,或自制冰糖雪梨膏;

● 蜂蜜(润肠通便,润肺止咳):温水冲服,晨起饮用最佳。

食疗推荐:山药莲子粥

配料:山药、莲子、大米、枸杞。

做法:山药切片与莲子、大米同煮,粥成后撒枸杞,健脾益气,滋阴润燥。

体质调理:

● 阴虚体质:多食银耳、鸭肉、桑葚;

● 阳虚体质:可选温性食材如南瓜、桂圆,少用寒凉瓜果。

三、运动情志:动静结合,调心养肺

秋高气爽,适合户外运动,如登山、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,以微微出汗为度,避免大汗伤阳。情志上,秋易生悲,需“使志安宁”,多与亲友交流,登高望远,观秋景以开阔心胸。静坐调息或按摩膻中穴(两乳头连线中点),可宽胸理气,缓解郁结。

推荐运动:八段锦·调理脾胃须单举

动作:左手掌心向上托举,右手掌心向下按压,配合呼吸,可健脾和胃,调理中焦。

情志小贴士:

● 多听舒缓音乐,如古琴曲《秋江夜泊》,宁心安神;

● 养花弄草,种植菊花、桂花,赏秋色以悦心。

四、穴位按摩:防秋疾,护肺脾

1. 迎香穴(鼻翼旁):双手拇指揉按,可通鼻窍、防感冒,缓解秋燥鼻炎;


2. 太溪穴(内踝后方凹陷):按揉滋阴降火,缓解口干、咽喉不适;

3. 足三里(外膝眼下四横指):健脾祛湿,增强体质,预防秋季腹泻;

4. 列缺穴(手腕横纹上1.5寸):按揉可缓解秋咳、咽痛,宣肺解表。

按摩手法: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,每次3-5分钟,每日1-2次,酸胀为度。

五、民俗与养生:处暑传统,古法今用

1. 民俗活动:

● 放河灯:古人以河灯祈福,今可借水景静心,缓解压力;

● 晒秋:晒辣椒、玉米、柿子等,寓意丰收,感受自然馈赠。

2. 古法养生:

● 秋冻有度:民间有“处暑十八盆”说法,即处暑后仍需每日冷水浴,但现代人可改为温水擦身,增强抵抗力;

● 贴秋膘:适量进补,但忌油腻,推荐清炖羊肉或乌鸡汤,补而不燥。

防秋燥小妙方

● 乌梅茶饮:乌梅5颗+陈皮3克+桑葚10克,酸甘化阴,收敛浮热,适合上热下寒体质;

● 冰糖雪梨羹:雪梨切片煮水加冰糖,润肺止咳;

● 室内保湿:干燥时可放置水盆或加湿器,养水生金(肺属金),或摆放绿萝、吊兰等绿植;

● 护眼润燥:久对屏幕者可饮菊花茶,按摩睛明穴(眼角内侧),缓解干涩。

中医提醒

处暑后,脾肺易受燥邪与寒湿,体质虚寒者慎食寒凉瓜果(如西瓜),可选山药、莲子温补;阴虚内热者多食银耳、鸭肉。若出现咳嗽、咽痛等不适,及时就医,辨证调理。

专家观点:“处暑养生核心在‘收’,既要收心敛神,也要收敛饮食,避免过度耗散,为秋冬储备能量。”

处暑养生,重在“收”——收阳气、敛心神、润秋燥。顺应自然之变,以中医智慧调养身心,愿您秋日安康,气定神宁,迎接丰收之季!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。”

科普人:桂阳县中医医院 贺文芳

责编:陈勇1

来源:桂阳县融媒体中心

推广
民生
时政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